煮鼎边做夏
立夏日节,福州风气风行煮鼎边做夏。鼎边糊(又称锅边糊),用米浆涮锅边烧煮而成,配以虾米、虾油、葱菜、金针、黑木耳、蚬子,或少量喷鼻菇、蛏干等海鲜清汤,其味极为荤美可口。凡在福州发展或持久旅居福州的人无不爱吃。它成为福州有名的风味小吃,成为福州处所的一种特别标记。离乡客居海外的福州人,在异国异乡,一听鼎边糊三字,就似乎见抵家乡的倩影,成为恋祖爱乡的风味小吃。
立夏煮鼎边做夏,风行于明末清初。立夏已进进农忙旺季。这一天煮鼎边,不但是一家人吃饱吃好然后下田劳动,还要互赠左邻右舍一路咀嚼。像涮鼎边一样,一纹(涮)就熟,藉以联络情感。表现福州人金厝边银乡里的传统美德。
从鼎边糊传说来看,做夏吃鼎边,意义更深一层。明朝嘉靖年间,福州沿海城乡常遭倭寇骚扰。戚继光带兵进闽剿倭,处处受到本地国民推戴与接待。老苍生经常送粮送食犒劳戚家军。有一天,戚家军到了福州南郊,一路上打了好几个胜仗,决议在此地歇息半天。南郊的老苍生早就将家里好吃的工具集中在一路,以便慰问全军。猜想不到,从长乐标的目的又闯出一股倭寇向福州南郊扑来。戚家军紧迫聚集预备迎战。乡亲们正在烧菜烧饭办酒菜,预备庆功,但已无法开席了。不知是谁出了个主张,将年夜米磨成浆,肉丝、蚬子、金针、木耳、蛏干、干贝等等一股脑儿混煮成高等清汤,涮米浆于锅边,不用一刻钟,一锅又一锅的鼎边糊出来了。众将士吃饱后奋勇上阵,不用两个钟头,把倭寇全体覆灭在海边。做夏吃鼎边糊,怀念平易近族好汉,也有着爱国主义的内在。